基地實拍圖
詳情說明
形態(tài)特征
八棱海棠樹體強健,抗寒、抗旱、抗鹽堿、抗病蟲、耐瘠薄、壽命長。果實色澤鮮紅奪目,果形美觀果肉品質(zhì)好,果香馥郁,鮮食酸甜香脆。八棱海棠個大皮薄,單果重8-14克,果實扁圓有明顯6-8條棱起,因此得名。[1]
海棠果
八棱海棠果實色澤鮮紅奪目,果形美觀果肉品質(zhì)好,果香馥郁,鮮食酸甜香脆,個大皮薄,單果重8-14克,果實扁圓有明顯6-8條棱起,因此得名。受多種因素影響,地球上集中栽植海棠的區(qū)域很小。八棱海棠經(jīng)河北省食品發(fā)酵工業(yè)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監(jiān)督檢測站鑒定,每百克含對人體有益的成份:蛋白質(zhì)0.2毫克,脂肪0.2毫克,碳水化合物22.4毫克,維生素0.2毫克,粗纖維1.7克,鈣66毫克,磷6毫克,鐵1.3毫克,胡蘿卜素0.46毫克,另外,還含有硒、銅等微量元素及人體不可缺少的海棠酸素。
八棱海棠一年可采收兩次,上色前既可達到食用成熟度,可采收“白海棠”;充分成熟后,色澤鮮紅奪目,紅里透紫,果形美觀,個大皮薄汁多,果肉品質(zhì)上佳,可采收第二次。鮮食酸甜可口,切片曬干后,即可直接食用,亦可加蔗糖等輔料,做成休閑食品,夏季泡水飲用,不僅具有濃郁的海棠味,而且可以清熱、瀉火、健脾、開胃,是兒童和中老年人十分喜愛的飲品。海棠除鮮食、切片加工成海棠干外,還可以加工成海棠汁、飲料、海棠脯、罐頭,也是京、津地區(qū)制作冰糖葫蘆的主要原料。[2]
海棠花
海棠歷來為我國人民所喜愛,無論是古典園林,還是現(xiàn)代公共綠地都廣泛運
花
用海棠進行植物造景。作者研究了我國海棠與名人的故事、與海棠有關的文化藝術活動及海棠的廣泛用途,初步探討了海棠的花文化內(nèi)涵。
海棠,春可賞妖嬈花姿,秋可觀累累碩果,且管理粗放,對環(huán)境有較強的適應性,是現(xiàn)代園林植物造景的常用樹種。我國是海棠的起源中心,品種資源豐富,地理分布廣泛,其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(qū)和長江流域。我國人民自古就有種海棠、賞海棠的習俗,并由此衍生出蘊涵豐富、寓意吉祥、形式多樣的海棠花文化。[3]
2文化
**是世界上花卉種類為豐富的國家之一,也是世界花卉栽培起源地之一。我國勞動人民馴化、培育、利用花卉的歷史極其悠久,在漫長的歷史發(fā)展過程中,花卉由于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,被人們不斷地注入思想和感情,不斷地融入文化與生活中,從而形成了一種與花卉相關的文化現(xiàn)象和以花卉為中心的文化體系,這就是**花文化。**的花文化充滿著泛人文主義色彩,古人在潛意識里并不把花卉當作外在的自然物看待,而是將其視作與自己一樣的有生命的活物,這種意識源于《易經(jīng)》及老莊思想。
海棠為我國人民所喜愛,在古典園林和現(xiàn)代園林中多有使用,但海棠花文化的系統(tǒng)研究在國內(nèi)尚較少,對海棠花文化的研究僅零散見于某些花文化的綜合論述中。舒迎瀾在《古代花卉》一書中,對海棠花文化有單獨一節(jié)的介紹,對海棠古代的栽培歷史、典故傳說、詩詞歌賦進行了概述。何小顏在《花與**文化》一書中,從文學的角度描述了海棠的發(fā)展歷史,突出展現(xiàn)了海棠在宋代觀賞植物中的重要地位。在周武忠的《花與**文化》中,關于海棠花文化的研究散見于全書。劉志強的碩士論文《華東地區(qū)海棠品種資源與園林應用研究》,對古人關于海棠的記載、研究進行了一定的歸納總結(jié)。[4]
3分布地區(qū)
分布北京、唐山、陜西、山東、江西等地。
八棱海棠是河北省懷來縣的著名特產(chǎn),栽培八棱海棠已歷史悠久。由于海棠果呈扁平形,四周又有明顯的八道棱凸起,故名“八棱海棠”。
4栽培病害
常以嫁接和分株方法繁殖,亦可用播種、壓條及根插等方法繁殖。
栽培管理過程中要注意旱季澆水,伏天好施一次腐熟有機肥,或適量復合肥料(N、P、K元素)。盆栽催花,可在9月至10月間掘取合適植株上盆,先放在陰涼通處養(yǎng)護一段時間,待入冬后移入15℃至20℃溫室,經(jīng)常在枝上噴水,約25天后即可開花,可用作元旦、春節(jié)觀賞。
5園林用途
八棱海棠樹枝條細長、均勻且柔軟,樹型優(yōu)美,是美化風景的上好首選觀賞樹,有極高的觀賞價值。是城市公園、道路綠化,園林置景,庭院觀賞,別墅美化典綴用樹極佳苗木。
6海棠溯源
我們通常所說的海棠是指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,有時也包括薔薇科木瓜屬的木瓜海棠、貼梗海棠,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秋海棠科的秋海棠也被泛稱為海棠。準確地說,海棠是指以栽培觀賞為目的,果實直徑小于等于5cm的蘋果屬植物,英文為crabapple。海棠在我國古代被統(tǒng)稱為柰,唐朝時出現(xiàn)“海棠”這一稱謂,在明代王象晉的《二如亭群芳譜》中“海棠”一名被冠用于今天的4種植物:西府海棠(?Malus micromalus?)、垂絲海棠(?Malus halliana?)、貼梗海棠(?Chaenomeles speciosa?)和木瓜海棠(?Chaenomeles cathayensis?)。王象晉的這種觀點影響深遠,至今這4種植物雖不同屬,西府海棠、垂絲海棠屬于蘋果屬,貼梗海棠、木瓜海棠屬于木瓜屬,但名字中都帶有“海棠”二字。
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《詩經(jīng)·衛(wèi)風·木瓜》記載:“投我以木桃,報之以瓊瑤。匪報也,永以為好也!”據(jù)考證,木桃為木瓜海棠或貼梗海棠,這是迄今為止能找到的關于海棠早的書面記載。西漢司馬相如的《上林賦》(公元前125—前128年)有“槨、柰、厚樸”等的記載,據(jù)考“柰”是指**綿蘋果及小果類蘋果屬植物。唐德宗貞元年間(785—805年),賈耽為相,著《百花譜》,書中譽海棠為“花中神仙”,此書為較早使用海棠這一稱謂的著作,此前海棠多用“柰”概括。此后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與聲望日益突出,宋代達到頂峰,出現(xiàn)研究海棠的專著《海棠記》和《海棠譜》。北宋沈立的《海棠記》中記載:“嘗聞真宗皇帝御制后苑雜花十題,以海棠為首章,賜近臣唱和,則知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獨步于西州矣。” 元明清三代海棠成為文人常用的意象,歌詠海棠的詩詞多有流傳。近現(xiàn)代喜愛海棠的名人也大有人在,朱自清在散文《看花》中寫到:“我愛繁花老干的杏,臨風婀娜的小紅桃,貼梗累累如珠的紫荊;但戀戀的是西府海棠。” 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更是直接命名為《月朦朧,鳥朦朧,簾卷海棠紅》。
海棠與名人典故
海棠花以其風姿艷質(zhì)贏得世人的喜愛,歷史上楊玉環(huán)、杜甫、蘇軾、張大千等名人與海棠結(jié)下了不解的淵源。
據(jù)北宋樂史《楊太真外傳》記載:“上皇登沉香亭,召太真妃,于時卯醉未醒,命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,妃子醉顏殘妝,鬢亂釵橫,不能再拜,上皇笑曰,豈妃子醉,是海棠睡未足耳。”此典故代代流傳,“海棠春睡”成為后代詩人畫家不斷吟詠描繪的題材。后代的文學作品中常以海棠指代楊玉環(huán),后發(fā)展為以海棠花喻美女。
唐宋歌詠海棠的文人墨客眾多,但獨不見杜甫的海棠詩。四川的海棠在唐時已名聞天下,杜甫又久居蜀地,吟遍了當?shù)氐母鞣N花卉,卻無一首歌詠海棠的詩篇,后人屢疑之。晚唐詩人鄭谷在《蜀中賞海棠》詩中云:“浣花溪上空惆悵,子美(杜甫)無情為發(fā)揚。”王安石也提到:“少陵(杜甫)為爾牽詩興,可是無心賦海棠。”吳中復認為海棠姿色妖冶,連杜甫都很難下筆描繪,“子美詩才猶擱筆,至今寂寞錦城中”。陸游則分析杜甫有海棠詩,但已失傳。北宋還傳出第三種解釋:杜甫不寫海棠詩是諱其母乳名之故。這一無稽附會之談,遭清代學者李漁的抨擊:“然恐子美即善吟,亦不能物物詠到,一詩偶遺,即使后人議及父母,甚矣,才子之難為也!”總之,杜甫為何不吟海棠備受文人猜疑。?
宋代文人雅士開始有意識引種栽培海棠。蘇東坡于宋神宗元豐七年到閘口探望學生邵民瞻,并將所攜海棠栽植于邵氏天遠堂前。之后,蘇軾來書必問:“海棠無恙乎?”邵氏則報:“海棠無恙。”至今此樹尚存活于江蘇省宜興市閘口鄉(xiāng)永定村,1982年宜興在原址重建海棠園。
海棠是周恩來總理生前鐘愛的花卉之一,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內(nèi)廣植西府海棠。1954年春,西花廳海棠盛開時,周總理正在瑞士參加日內(nèi)瓦會議,無法親臨賞花,于是鄧穎超剪下一枝海棠花,做成標本,夾在書中托人帶給總理??偫砜吹竭@來自祖國蘊涵深意的海棠花非常感動,百忙中也沒忘記回贈鄧穎超熱情問候,托人帶回一枝芍藥給鄧穎超。周恩來與鄧穎超千里迢迢贈花問候,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。[5]
國畫大師張大千一生充滿傳奇色彩,他喜愛梅花、荷花、海棠等有**特色的園林植物,在旅居美國時曾向友人乞討海棠,并作有《乞海棠》:“君家庭院好風日,才到春來百花開;想得楊妃新睡起,乞分一棵海棠栽。”張大千聽說百里之外種有名貴的垂絲海棠,為求購數(shù)本,甚至愿意典當畫作,節(jié)衣縮食,“典畫征衣更減糧,肯教辜負好時光;聞道海棠尚未聘,未春先為辦衣裳”。這足見他對海棠的熱愛。1958年,張大千以一幅《秋海棠》榮膺紐約國際藝術協(xié)會世界偉大畫家。1982年底,身居臺北的張大千處于生命的后階段,作《海棠春睡圖》贈與四川老友,畫上折枝海棠設色艷麗,形態(tài)嬌媚,并題詩表達自己對祖國和老友的思念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