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 刺嫩芽(Aralia elata Seem),屬多年生落葉小喬木,別名:刺龍芽、刺老芽、遼東楤木、龍芽楤木、鵲不踏等。 刺嫩芽的嫩芽為食用部分,食用方法多樣??梢陨?、炒食、醬食、做湯、做餡,或加工成不同風味的小咸菜。它味美香甜,清嫩醇厚,野味濃郁,是著名的上等山野菜,被譽為“山野菜之王”。多年來,一直是出口的主要野菜品種之一,而且供不應求。深受國內(nèi)外廣大消費者的稱贊??煞Q得上是“美味山珍”。 刺嫩芽的嫩芽中含有豐富的營養(yǎng)成分。根據(jù)有關專家分析測定:每一百克的新鮮的嫩芽中,含有蛋白質0.56克,脂肪0.34克,糖類1.44克,有機酸0.68克,此外還含有維生素B1、維生素B2、維生素C、粗纖維、胡蘿卜素以及磷、鈣、鋅、鎂、鐵、鉀等礦物質,其中氨基酸的含量較高,而且品種豐富。
刺嫩芽原產(chǎn)于我國,主要分布在我國、日本、朝鮮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等地區(qū)。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。其中遼寧的本溪、丹東、桓仁、寬甸、撫順、新賓、清原和吉林的柳河、通化、集安、長白、樺甸、梅河以及黑龍江的尚志、五常、海林、伊春、密山等地區(qū)分布較多,資源豐富。 刺嫩芽喜生長在溝谷、陽坡、土壤肥沃、潮濕或半陰的雜木林、闊葉林、混交林、次生林中或生長在林緣,灌木林、溝邊等地。 近年來,由于天然林的面積逐年減少,荒山坡地的植樹造林,而且品種單一,致使刺嫩芽的生存面積也在逐年減少。再加之部分地區(qū)破壞性、掠奪性的連年多茬采收,甚至割莖移栽,使刺嫩芽資源急劇減少,在某些地區(qū)已面臨滅絕的危險。
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人們消費觀念也在發(fā)生變化。在飲食上,原來的高蛋白、高脂肪的大魚大肉已受到冷落,而無污染、低脂、低糖、多纖維、多維生素,并且具有防病治病、保健益壽的山野菜,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。刺嫩芽在自然環(huán)境中自由生長,對環(huán)境條件要求不高,利用種子繁殖,倍率高,生長快而且成本投入少,沒有任何風險,操作過程易掌握。目前,人工栽培還處于起步階段,資源減少,社會需求量在增大,有著巨大的國內(nèi)和國際市場。近年,刺嫩芽大量出口日本和南韓。每年為我國換取數(shù)千萬元外匯。同時國內(nèi)人民也非常喜食刺嫩芽,特別是高級飯店一盤刺嫩芽價值上百元。但由于連年采集,造成植株枯死,野生資源逐年破壞,產(chǎn)量逐年下降,目前產(chǎn)量已滿足不了市場需要,所以發(fā)展刺嫩芽人工生產(chǎn)是當務之及。因此人工栽培刺嫩芽有著十分廣闊的發(fā)展前景。野生刺嫩芽分布于我國東北長白山沿脈和小興安嶺沿脈,其同屬植物在我國華東、華南、西南山區(qū)分布較多,其嫩芽與刺嫩芽一樣可食。因此凡是有同屬植物野生分布的地區(qū)均可以發(fā)展人工生產(chǎn)。
嫩芽別名龍牙楤木、東北楤木、遼東楤木、刺龍芽等,為五加科楤木屬落葉小喬木或灌木。小枝棕色、疏生,多數(shù)長1~3毫米細刺,基部膨大;嫩枝上常有長達1.5厘米的細直刺。葉互生,二回或三回羽狀復葉,長40~80厘米;葉軸和羽片軸基部常有短刺;羽片有小葉7~11個,紙質或膜質,闊卵形或橢圓狀卵形,長5~15厘米,寬2.5~8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至心形,少數(shù)闊楔形,邊緣疏生鋸齒,無毛或兩面葉脈有柔毛和細刺毛(圖1)。圓錐花序長30~45厘米,傘房狀,主軸短,長2.5厘米,分枝在主軸頂端排列成指狀,密生灰色短柔毛;花黃白色;子房下位,5室,花柱5個,離生或基部合生。果實球形,黑色。花期6~8月;果熟期9~10月。種子腎形,千粒重1.4克左右。[2]- 條目錄
- 百科名片
- 形態(tài)特征
- 生態(tài)習性
- 分布
- 營養(yǎng)成分
- 利用價值
- 藥用
- 蔬食
- 刺嫩芽繁育
- 種子育苗
- 根段育苗
- 栽培技術
- 選地
- 栽植密度
- 栽植時間
- 采收
- 反季節(jié)生產(chǎn)
- 割條
- 建育菜床
- 管理
- 病害防治
- 刺嫩芽奶香蛋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