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公司基本資料信息
|
原產(chǎn)**及東南亞,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水生蔬菜。在亞洲溫帶、日本、俄羅斯及歐洲有分布。全草為優(yōu)良的飼料,為魚類的越冬場所。也是固堤造陸的先鋒植物。
茭白屬喜溫性植物,生長適溫10-25℃,不耐寒冷和高溫干旱。平原地區(qū)種植雙季菰為多,雙季茭白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(yán),對水肥條件要求高,而溫度是影響孕菰的重要因素。
茭白根系發(fā)達,需水量多,適宜水源充足、灌水方便、土層深厚松軟、土壤肥沃、富含有機質(zhì)、保水保肥能力強的黏壤土或壤土。
茭白田應(yīng)選擇光線好、土地平整、土層深厚、有水源的保水保肥力強的田塊,以有涼水經(jīng)過的水田,或近水庫可利用庫區(qū)深層水灌溉的地塊好。
在4月至5月上旬,當(dāng)茭白苗高20厘米左右、水田土溫10℃以上時即可移苗定植。如果選用老茭白墩育苗的,此時將老茭白墩連根挖起,用快刀順著分蘗著生的方向,按3-5個健全分蘗為1墩進行縱劈分墩,分墩要求帶老莖,劈時盡量少傷及分蘗和新根,并做到隨挖、隨分、隨栽。如菰苗過高,可剪去葉尖,使苗高保持在25-30厘米,防止栽后倒伏。定植密度一般為行距70-80厘米,墩距65厘米,并分大小行,大行為走道。每畝定植1200墩左右,保證6000株基本分蘗苗。定植深度以所帶的老莖薹管沒土為度,以晴天下午栽種為好。
茭白水位管理以“淺一深一淺”為原則。定植后的生長前期(分蘗之前),保持3-5厘米的淺水位,有利于提高地溫,促進發(fā)根和分蘗。到6月份分蘗后期,將水位加深到12-15厘米,以抑制無效分蘗的發(fā)生,由于7-8月溫度高,深水位還具有降溫的效果,但要定期進行換水,防止土壤缺氧造成爛根。進入孕茭白期,水位應(yīng)加深到15-18厘米,但不能超過"茭白眼"的位置(高水位不宜超過假莖的2/3),防止薹管伸長。孕菰后期,應(yīng)降低水位至3-5厘米,以利采收。采收后茭白田應(yīng)保持淺水層或濕潤狀態(tài)過冬,不能干旱。在每次追肥時,要等肥料吸入壤中后再灌水,如遇暴雨天氣,應(yīng)注意及時排水,防止因水位過高而造成薹管伸長。
山區(qū)茭白一般在7月上旬開始孕菰,8月中旬至9月上旬采收,比平原地區(qū)秋茭白提早20-30天采收。不同的氣候條件,特別是氣溫的高低,會影響茭白的孕茭白時間和采收期。采收時削去薹管,切去葉片,留葉鞘40厘米,帶葉鞘的茭白浸在清水中可貯存3-5天(若采用冷庫貯藏,可保鮮60-70天)。一般從開始孕茭白到采收約需14-18天。采收過早,肉質(zhì)莖尚未充分膨大,產(chǎn)量低。采收過遲,則菰肉變青,質(zhì)量下降,且易形成灰茭白。在進入采收期后,應(yīng)每隔3-4天采收1次。一般畝產(chǎn)殼菰1600千克左右。
經(jīng)濟
茭白的經(jīng)濟價值大,稈基嫩莖為真菌寄生后,粗大肥嫩,稱菰瓜,是美味的蔬菜。穎果稱菰米,作飯食用,有營養(yǎng)保健價值。全草為優(yōu)良的飼料,為魚類的越冬場所。也是固堤造陸的先鋒植物。古代茭白生長正常,秋季結(jié)實,稱雕胡米,為六谷之一,后因黑穗菌寄生成畸形,不能開花結(jié)實,成為蔬菜利用。
植物文化
李白曾有“跪進雕胡飯,月光照素盤”之詩句。郭沫若是這樣解釋“跪進雕胡飯”的:古人席地而坐,坐取跪的形式。打盤腳坐叫‘胡坐’,是外來的坐法??腿思裙蜃?,故進飯的女主人也采取‘跪進’的形式(見《李白與杜甫》)。郭氏將‘’雕胡飯”說成吃飯的姿式卻是鬧了一個笑話。
其實,所謂“雕胡”,又名菰米或茭白,其形如蒲葦,野生,多長于陂澤河邊,南北方皆有生長,為“六谷”(稻、黍、稷、粱、麥、菰)之一。《西京雜記》說:“菰之有米者,長安人謂之雕胡”。宋玉《風(fēng)賦》云:“主人之女,為臣炊雕胡之飯,烹露葵之羹”。在唐代,雕胡飯是招待上客的食品,據(jù)說用菰米煮飯,香味撲鼻且又軟又糯。唐代詩人很多都鐘情于它。如杜甫的“滑憶雕胡飯,香聞錦帶羹”;王維的“鄖國稻苗秀,楚人菰米肥”等詩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