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的古典園林發(fā)展歷史可謂源遠流長,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有造園活動見于文獻記載[2]。古典園林歷經(jīng)幾千年的發(fā)展,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,造園藝術(shù),到宋代就已達到了極高的藝術(shù)水平。清代中葉以后,更是中國園林史上集大成的終結(jié)階段,現(xiàn)存的古典園林基本上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??v觀園林發(fā)展的歷史,任何一個時代的園林,其目的都是為人服務(wù)的,而其形式與風格正是取決于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、文化取向及經(jīng)濟技術(shù)水平。
1.2.1殷商至秦漢時期園林植物造景
1.2.2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植物造景
1.2.4宋元清初時期園林植物造景
1.2.1殷商至秦漢時期園林植物造景
上世紀70 年代,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遺址發(fā)掘中,獲得一塊刻有盆栽花紋的陶塊,可見,早在7000 年前我國就有花卉栽培了[3]。然而,園林植物在各個歷史時期,隨著生產(chǎn)力水平的不斷提高,人們對其的認識和應用也在不斷的加深和發(fā)展。我國最早的園林形式是囿,出現(xiàn)在殷商時期,它是將一定地域加以范圍,讓花草果木、鳥獸魚蟲滋生繁育,并挖池筑臺,以供帝王貴族狩獵、游樂;后來統(tǒng)稱園囿,以后則發(fā)展為以種植觀賞花木為主的園苑。在長達五六百年的西周至春秋時期,我們從聞名中外的《詩經(jīng)》中可知此時園林植物主要是為人們提供生產(chǎn)、生活資料,其中桃、李、棠棣、木瓜、梅等已成為眾人喜愛的觀賞花木。據(jù)載:吳王夫差曾造梧桐園(今江蘇吳縣),會景園(在嘉興),記載中說:“穿沿鑿池,構(gòu)亭營橋,所植花木,類多茶與海棠,”這說明當時造園及花木配置已具相當高的水平。戰(zhàn)國時期,屈原《離騷》載有:“朝飲木蘭之墜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”,這里已明確提到木蘭與菊花已成為觀賞植物[4]。
秦漢期間,隨著封建社會的出現(xiàn)及生產(chǎn)力水平的提高和農(nóng)業(yè)的發(fā)展,園林植物的種與品種都很繁多,引種馴化活動也十分頻繁,此時人們對植物是綜合利用:觀賞、食用及提供生產(chǎn)資料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 在2000 多年前的秦代,我國就有了街道綠化。
1.2.2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植物造景
魏晉南北朝時,隨著自然山水園林的出現(xiàn),人們對植物在園林中的造景也愈加講究?!堵尻栙ぬm記》中記載:“當時四海晏請,八荒率職......于是帝族王侯、外戚公主,擅山海之富、居川林之饒,爭修園宅,互相競夸,祟門豐室,洞房連戶,飛館生風、重樓起霧,高臺蕓榭,家家而筑,花林曲池,園園而有,莫不桃李夏綠,竹柏冬青”,“入其后園,見溝讀賽產(chǎn),石蹬碓堯,朱荷出池,綠萍浮水,飛梁跨閣,高樹出云。”可見此時園林中樹木很多,配置上已很講究意境。西晉大官僚石祟的金谷園,園內(nèi)樹木繁茂,植物配置以柏樹為主調(diào),其他的種屬則分別與不同的地貌相結(jié)合而突出其成景作用,如前庭配有沙棠,后園植有烏,柏木林中梨花點綴等。而且在這期間,隨著佛教、道教盛行,寺、觀的大量興建,相應地出現(xiàn)了寺觀園林這個新的園林類型
1.2.3隋唐時期園林植物造景
1.2.3隋唐時期園林植物造景
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,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都有很大的發(fā)展,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空前繁榮,同時也是園林的全盛時期。隋煬帝所筑西苑,方圓二百里,苑內(nèi)十六院繞龍鱗渠而筑,庭院周圍均植名花,渠上有橋,過橋百步,既是郁郁蔥蔥的楊柳與修竹。這里種植的植物,已作精心布局,使山水、建筑、花木交相輝映,景色如畫。在唐明皇的宮苑中,植物配置合理,如沉香亭前植木芍藥,庭院中植千葉桃花,后苑有花樹,興慶池畔有醒醉草,太液池中栽千葉白蓮,太液池岸有竹數(shù)十叢;唐朝的長安城人口一百多萬,是當時世界上規(guī)模最大、規(guī)劃最嚴謹?shù)囊蛔睒s城市。政府對城市街道綠化十分重視,嚴禁任意侵占街道綠地。居住區(qū)的綠化由京兆尹(相當于市長)直接主持。居民分片包干種樹,“諸街添補樹......價折領(lǐng)于京兆府,乃限八月栽畢” [5]。主要街道的行道樹以槐樹為主,間植榆、柳;皇城、宮城內(nèi)則廣種梧桐、桃樹、李樹和柳樹。據(jù)此,可以設(shè)想長安城內(nèi)城市綠化是十分出色的。
1.2.4宋元清初時期園林植物造景
宋元清初時期為我國園林的成熟前期,造園時對花木的選擇栽植,利用園林植物造景已形成其獨特的風格:造園時十分注意利用絢麗多彩、千姿百態(tài)的植物,且注意一年四季的不同觀賞效果,喬木以松、柏、杉、檜等為主,花果樹以梅、李、桃、杏為主;花卉以牡丹、芍藥、山茶、瓊花、茉莉等為主,臨水植柳,水面植荷渠,竹林密叢等植物配置,不僅起綠化作用,更多的是注意觀賞和造園的藝術(shù)效果。
在宋朝出現(xiàn)了以花木為主的園林,如天王花園子、歸仁園、李氏仁豐園?!堵尻柮麍@記》[4]中記載歸仁園:“歸仁其坊名也,園蓋盡些一坊,廣輸皆里余。北有牡丹、芍藥數(shù)千株,中有竹千畝,南有桃李彌望”,說明此園為一個花簇錦繡,植物配置種類繁多,以花木取勝的園子。
元朝的版圖大,宗教活動多且復雜,寺、觀廟宇也很多,其中多有建置園林的,其中又以位于西湖北岸的大承天護圣寺景觀最美。當時到過大都的朝鮮人寫的《樸通事》[5]對其有詳盡生動的描寫:“殿前閣后,擎天耐寒傲雪蒼松,也有帶霧披煙翠竹,諸雜名花奇樹不知其數(shù)。”可見,在優(yōu)美的園林景觀中,植物的造景作用是必須的。
清朝中葉和清末隨著園林的日趨成熟,造園時對植物的配置及造景作用,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(jīng)驗。清代晚中期園林,因建筑物增多,花木不可能密集種植,因此改為同種植物少數(shù)植株進行叢植,如叢桂之內(nèi),不以其它花木雜之?;虿捎脦追N花木少數(shù)植株進行群植,如在粉墻前面豎以湖石,再配置芭蕉、翠竹和其它花木,使富于詩情畫意,或在大樹周圍用磚石砌成花壇,雜蒔各種花卉,或在漏窗、景窗前配置園林植物,使之構(gòu)成一幅幅生機盎然的圖畫。尤其在庭園中還運用盆花以彌補永久性灌木景觀缺乏變化的不足,開花季節(jié),選擇佳種,置于臺階回廊兩側(cè),或置于客廳、書齋內(nèi),使園景更加美麗而又不失季相變化。
縱觀中華民族數(shù)千年的文明史,勤勞、勇敢、智慧的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學會了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,許多植物用于園林中創(chuàng)造植物景觀,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園林文化。眾所周知,中國傳統(tǒng)園林獨樹一幟,為世界造園史上的藝術(shù)瑰寶[4]。